咨询热线:

应彩云-孩子的“不打不相识”

2022-05-29 浏览量:95

  角色游戏,俩中班的男孩为抢一把铲子,扭在一起。我赶紧介入,并在大家去户外运动的时候,把他俩留在教室里细细“说”来:说事情经过、说互相谦让、说团结友爱。说完,请他俩自己去操场找班级的伙伴。

  出了教室,远远尾随我,看见这俩小子手拉手地走在空空的走廊上,景象很美好。我不禁嘴角上扬:我说得很有效!

  这是我年青时候的一次教育经历。

  近期,我异地开展集体教学《新车出厂》。其中有一个环节:请孩子俩俩合作以3个数字排列车牌号,并记录下来。为了提示孩子俩俩合作的方法,在桌上只放了一支笔。

  “请你和自己的好朋友一起,在一分钟里,用这3个数字,做车牌。看看你们能做出几张。”话音刚落,大班上学期的俩俩孩子,在兴奋中手忙脚乱地一人记录、一人排列数字卡地操作起来。

  只见一张桌角的俩女孩,各自握着一支笔的两端不放手,我看了她们一眼,淡淡地面对全班:“时间并不多,看哪俩朋友能排出更多的车牌。”俩女孩依然互不相让。

  就这样,一分钟很快过去。当一对一对的朋友报告“我们排出4张……我们排出5张……我们排出2张”时,俩女孩“一张也没有”满是沮丧。我对她俩的纠结只字不提,只安慰了声:“一会儿还有机会。”

  当然,集体活动中分享是少不了的。因为有时候,分享意味着共同建构。

  排列出最多车牌的一对孩子介绍:“我们一人排数字卡一人记录,又快又不会错。”哦~是这样。

  第二次4个数字排列。当计时开始,我看见俩女孩的脑袋凑近了一下,立刻一个拿过笔、一个拿过数字卡操作起来。

  结果,她俩无一遗漏地排出了6张车牌(4个数字,首数不变)。当她俩举起双手欢呼时,我也激情地与她们击掌,什么都没说,因为此时一切尽在不言中。

  短短的十几分钟里,观课的老师看到了一个戏剧般的成长案例。

  清晰地,我们看到孩子:在矛盾冲突的情景中,体验了自我意愿和共同愿景的关系;在问题解决的情景中,学习了情绪情感的自我张扬和自我控制;在结果如意的情景中,固化了团队合作的心理品质。

  清晰地,我还看到:在自然成长的过程中,教师科学地依据儿童发展规律创设和利用情景,引发孩子之间的“相爱相杀”、“英雄过招”,这样的平行影响、携手共赢显然是更有效的教育手段了。

  当静心记录这个案例的时候,我脑海里泛起了多年以前的第一个事件。突然有点疑惑:或许那俩男孩手拉手并不一定是我“说教”的结果,或许孩子的是非原则并不如我们认为的那么复杂和需要坚持。

  上周,我借班上课。

  孩子自主结伴4人小组,需要团队成员相互补足地赢得探险的胜利。活动一开始,我就敏感地判断:蓝队的孩子散漫而浮躁。果然,当蓝队的木木因违反规则而扣一分时,蓝队的牛牛大声责怪:“都怪你!”我轻轻一笑:“哦!少一分就怪来怪去了……”不料,牛牛大哭起来。木木也不歇着:“你又没得过分……”

  这时,情境很尴尬,因为其他孩子兴致正浓。这时,我该说“你们团结一致才能多得分啊……不要互相责怪……”吗?这时,我静静地拉起牛牛的手,轻轻地“来!看看别的队得分没”。这时,牛牛跟着我听着红队黄队的探险结果,立刻冷静了下来。

  当我松开牛牛的手,他便轻轻地坐回了座位。

  更有趣的是,接着一步的探险,只有蓝队答案正确,而为蓝队得分的正是牛牛。当他手捧三片雪花片(一片代表1分)经过我身边,我拉住他:“得了几分?”他抑制不住喜悦:“3分!”我正色:“作为一个大男孩,在探险路上哭,要扣掉1分。”他毫不犹豫地递给我一片,捧着剩下的两片小心地放在蓝队的面前。

  在蓝队的“耶”声中,我听见了木木的欢呼:“耶!得了2分。”

  瞧!或许大班孩子都能口若悬河地“说”出团结友爱,却未必能在现实事件中“做”出协调合作。所以,我们不必害怕孩子之间矛盾的出现,因为——越有激烈的矛盾,就越有成长的机会;越有现实的冲突,就越有言行一致的可能。

  如此,教师应更多地创设和促发现实中的矛盾冲突情景,胸有成竹地陪着孩子,在历经喜怒哀乐中,渐渐长大。

  我依然念念不忘文首提及的俩孩子:那天他俩的手拉手,是为了一起共同走完长长的走廊吗?或许。不确定。可是,可以确定的是:他们之间已经没有了那把铲子。

  是我“说”没了铲子吗?可以确定:不是。

扫码看新闻